1.财务分析的目的: 就是通过对财务汇报以及其他企业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简洁明了的分析结论,从而协助企业有关利益人进行决策和评价。详细可以分为: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销售决策和宏观经济等提供根据;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监督和选择经营管理者提供根据。3.财务分析的内容:㈠会计报表解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会计报表质量分析,会计报表趋势分析,会计报表构造分析);㈡盈利能力分析;㈢偿债能力分析;㈣营运能力分析;㈤发展能力分析;㈥财务综合分析(其详细措施有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4.财务分析的评价基准的种类及其含义。 财务分析评价基准的种类有:㈠经验基准,是指根据大量的长期的平常观测和实践形成的基准,该基准的形成一般没有理论支撑,只是简单地根据事实现象归纳的成果;㈡行业基准,是行业内所有企业某个相似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或者是较优水平;㈢历史基准,是指本企业在过去某段时间内的实际值,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历史平均值,也可以选择最佳值作为基准;㈣目的基准,是财务分析人员综合企业历史财务数据和现实经济状况提出的理想原则(在财务实践中,一般使用财务预算作为目的基准,一般为企业内部分析人员所用)。5.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的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财务汇报的披露内容,有些是强制性的,有些是非强制性的。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分为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一般而言,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多对企业有利,通过这些信息的提醒,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多是基于信息需求者的规定,并且对这些披露的信息有严格的质量规定。因此在财务分析中,强制性披露的信息的规范性很好,不过可通过度析深入获取的信息内容相对少些;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往往是信息供应差异的重要来源,财务分析人员可以从中得到较为丰富的信息内涵,不过这种信息不十分规范,需要财务分析者关注其质量。6.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及其信息需求。 财务信息需求主体重要包括: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者、政府、企业供应商。投资者关注盈利能力和投资风险,重视企业财务安全性的信息。债权人关注企业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关注企业收益的稳定性以及经营的安全性,即着重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信用和违约风险。企业内部管理者关注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政府对信息的需求是基于其所具有的不一样角色,作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政府重要关注与增值税、所得税等有关的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