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俗称“打摆子”。 一、 病因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2、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极少数病例可因数带疟原虫的血液后而发病。 传播疟疾最重要的是中华按蚊,为平原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山区传播疟疾以微小按蚊为主。在丘陵地区则以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为重要媒介。在海南岛山林地区发现其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经反复多次感染后,再感染时症状可较轻,甚至无症状。而一般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常较易感染,且症状较重 4、流行特征 疟疾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这主要因为本病流行于生态环境与媒介因素关系密切。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亦最严重。三日疟及卵形疟相对少见。我国除云南和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节较多,在热带挤压社带则不受季节限制。 二、分类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我国虽然四种疟原虫都存在,但主要是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少见,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仅发现几例。 凶险型疟疾 主要见于恶性疟。其他三种疟疾极少见到凶险型。 (1)脑型:多见于无免疫力而又未及时治疗者。临床上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级。 (2)超高热型:以起病较急、体温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续不退为特点。 (3)厥冷型:病人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有阵发性上腹剧痛,常伴有顽固性呕吐或水样便,很快虚脱以至昏迷,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4)胃肠型:有明显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感。本型是凶险型中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一型。 【微生物学】 寄生于人体的四种疟原虫,其生活史过程大致相同,都需经过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个世代,均分为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孢子增殖期三个阶段,都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人体内先进入肝细胞发育(红细胞外期),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而大量繁殖(红细胞内期),最后分化出配子体,完成无性生殖,开始了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的有性生殖发育(孢子增殖期)。无性生殖在人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在蚊体完成,故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