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二十三、登泰山记 姚鼐 2006 年11 月24 日星期五 一.教学目的: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四.授课安排: 授课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 ,先后 在江 宁 、扬 州 等书院 讲 学四十 多年 。著有 《惜抱轩全集 》、《九 经 说 》等书。他编 选 的《古 文辞类 纂》,从 历 代作品 中精 选 各 类 文体 的名作,作为学习 古 文的范 本 ,流 传很 广 。他的文笔雅 洁 、严 谨 ,自 成 一格 。 桐城派: 清代中叶 影 响 最 大的散文流 派创 始 于 方 苞 ,经刘大櫆 、姚鼐的发 展 ,形 成 完 整 的理 论 ,三 人并 称“桐城三祖 ”,姚鼐被 称为领 袖 ,他秉 承 了“文道合 一”的主 张 ,讲究 义 理 、考 据 、词 章 三 者兼 长 ,注 重 内 容 和 形 式 的关 系 。写景散文尤 有 独 特成 就 。 三 .解 题 : 本 文 是 姚 鼐 在 1774 年 冬 游 泰 山 后 所 写 的 游 记 。 文 章 紧扣 深 冬 时 令 和 泰 山 的 特 点 , 形 象 地 描 绘 出 峥 嵘 苍 劲 的 泰 山 。体 现 出 祖 国 山 河 的 雄 伟 壮 丽 。 文 章 的 顺 序 是 : 总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