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们看海去【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潘洗尘,1963 年生人,1982-1986 年就读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潘洗尘是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校园诗人,作品虽不多,但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 有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这是有道理的:这三者都显示着旺盛、勃发、充沛的特点。《六月,我们看海去》一诗,就是作者潘洗尘 19岁读大学一年级时创作的,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品。读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我们能在欢快的诗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本诗的韵脚 远方/遗忘/幻想/匆匆忙忙/忧伤/飘飘荡荡/喧响/空旷/向往/风霜/坐标轴上/远方 3.校园诗派 校园诗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大学校园内兴起的一场诗潮。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内都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才华的学生诗人。80 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勃勃而有生机、虎虎而有生气的校园诗派,涌现出以长春徐敬亚、武汉高伐林、上海赵丽宏、北京叶延滨、浙江孙武军、云南于坚、安徽蒋维杨、四川周伦佑、湖南骆晓戈、河南易殿选,以及山东韩东、江苏曹剑、哈尔滨潘洗尘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的校园诗人。【阅读指导】 六月是青春的季节。在一群男女青年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渴望。 诗是心灵的音乐。读诗,就是要在诗歌的节奏里品味出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艾略特曾经说过:“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也创造出了新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诗歌情感。 潘洗尘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风格而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重要作品,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感受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读这首诗,要借助“听觉想像”体会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伴着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诗人写道,“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