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与“挖坑理论”) “破窗理论”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这个理论乍一看来,似乎确实很有道理。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这个理论与凯恩斯“挖坑理论”惊人地相似。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写道:“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人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而且,在此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他甚至还说,“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想 不出更 好 的办 法 ,那么,造金字 塔 、地震 甚至战 争 也可以 起 着增加财富的作用。” “破窗理论”所 主 张 的破坏创 造需求,源 于政府 对 GDP的盲 目 崇拜。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GDP,GDP增长率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然而,灾难、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财富的增加。如果说,“破坏”可以激活经济,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激活是以消耗人类未来为代价的。破坏创造需求这种行为,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产生“双重成本”:一个是机会成本,这部分有限的资源本来可以挪作他处,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个是毁灭成本,就是对已有财富的破坏形成的巨大损失。物质是永恒的,只不过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财富不可能无中生有,任何破坏都是人类有限资源的损耗,任何经济的激活、繁荣都是以有限资源的消耗为代价。选择破坏创造需求,来促进生产的增加,最后的发展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逐步灭亡。 美国又加息了,全然不顾飓风屡屡肆虐对经济造成的紧缩影响。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出现“灾害有利”的说法,并且带来这些“好消息”的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