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磁测工作方法 磁测工作按其观测磁异常的领域不同,分为地面磁测、航空磁测、海洋磁测、卫星磁测及井中磁测等;按其测量参量分为:垂直磁异常、水平磁异常、总强度磁异常及各种梯度磁异常测量等。任何磁测工作,必须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才能获得完整而准确的数据,为磁异常资料的分析解释及获得可靠的地质结论提供基础。 磁力勘探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设计阶段:接受任务后,首先要收集有关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并组织现场踏勘,编写本区磁测工作的设计书,经批准后施工。 2. 施工阶段:包括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查,测区测网的敷设、基点及基点网的建立、观测磁异常、物性标本采集和测定,质量检查、室内整理计算及绘制各种野外成果图件。 3. 数据处理阶段:根据所获得的磁测资料及地质任务,提出相应数据处理方案,并进行处理和正反演计算,为磁测异常的分析解释提供资料。 4. 解释分析和提交成果报告阶段:进行定性、定量与综合解释,并按设计要求编写成果报告。 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磁测工作无论地磁、航磁及海磁测量均使用高精度磁测仪器,仪器分辨率已达到 0.1nT,可以提取数纳特的有效信息。为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工作规范,上述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可参阅相应的规范。本章仅对磁测工作中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工作设计 根据任务要求编制设计书。其内容包括:任务目的及要求;地质、地球物理特点;工作方法与技术;技术经济指标及生产管理;拟提交的成果资料。其中主要的技术环节介绍于下。 一、测区、比例尺和测网的确定 测区范围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工区地质、矿产及以往物化探工作等情况合理确定。尽量使磁测结果轮廓完整规则,并尽可能包括地质、物探工作过的地段,周围有一定面积的正常场背景,以利于数据处理与解释推断。 基础地质调查的磁测工作比例尺,应等于相应地质工作比例尺或较大一级比例尺,其线距大体为该工作比例尺图上一厘米所代表的长度,点距可根据需要选定,一般为线距的1/10~1/2。普查性磁测工作的线距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长度,点距应保证至少有三个测点能反映有意义的最小异常。详查或勘探性磁测工作,应有 5 条测线通过主要磁异常或所要研究的地质体,点距应满足反映异常特征的细节及解释推断的需要尽可能密一些。测线应垂直于测区内总的走向或主要探测对象的走向,必要时可在同一测区内布置不同方向的测线。常用比例尺的线距、点距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