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_第1页
1/8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_第2页
2/8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_第3页
3/8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 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 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 (自我控制、方式)。班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