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上航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知识经验、情感兴趣等出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智慧与和谐。 学情分析理论主张“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起点分析中把握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能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这是学生掌握新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能力贮备状态,主要是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倾向和认识能力;第三,能够预先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 如在人教版《菱形》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是从认知基础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图形,也包括菱形,但学生对这一图形的认识是直观的、肤浅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利用原有直观感知及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为基础,类比平行四边形来探索菱形的性质及判别方法,以及尝试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从活动经验基础而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学生已经经历了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并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菱形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又一个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方法的探索。 二、从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中把握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教师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