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原生质体的培养和体细胞杂交(3 学时) 第一节 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第二节 原生质体培养 第三节 原生质体融合 本章小结 目的要求: (1)了解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2)掌握原生质体分离的大致步骤 (3)掌握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 (4)掌握原生质体融合的方凑 第一节 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1)再生植株 由原生质体再生生成植株,不论在进行有关细胞生物学或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实验研究上,还是在组织培养实践中,都有一定的优点:①可利用均一的分化细胞群体;②因无细胞壁,试剂对细胞作用更为直接,其反应能直接测量,以使反应产物能较快的分离出来;③在理论和实践中,可极大节省空间,如在一个三角瓶就能培养210 个细胞,但在大田种植需要4 亩地;④可缩短实验周期,如悬浮培养时仅需1~ 2 个小时。 原生质体培养可在遗传学方面进行基因互补,不亲和性,连锁群和基因鉴定,分析基因的激活和失活水平的研究。在研究分化问题时,用一个均一的原生质体群体可以筛选数以千计的不同。营养和激素条件,探索诱导单细胞的分化条件等。 (2)用于远缘体细胞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这是一种新的远缘杂交方法,为人们提供新的育种方法。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植株用一般杂交方法是不容易成功的,而用细胞融合的方法却成为可能。首先,两个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再生细胞壁,进行有丝分裂,发生核融合,产生杂种细胞,由此可培养新的杂种。 一、原生质体(protoplast)的分离 (一)材料来源 原生质体是通过质壁分离与细胞壁分开的部分,是能存活的植物细胞的最小单位。自从1960 年用酶法制备大量植物原生质体首次获得成功以来,原生质体培养成为生物技术最重要的进展之一。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仍然具有"全能性", 可以经过离体培养得到再生植株。原生质体的分离研究较早,1892 年 Klereker 首先用机械的方法分离得到了原生质体,但数量少且易受损伤。1960 年,英国植物生理学家Cocking 首先用酶解法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他使用一种由疣孢漆斑菌培养物制备的高浓度的纤维素酶溶液降解细胞壁。然而,直至1960 年纤维素酶和离析酶成为商品酶投入市场以后, 植物原生质体研究才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至今从植物体的几乎每一部分都可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并且能从烟草、胡萝、矮牵牛、茄子、番茄等70 种植物的原生质体再生成完整的植株。此外,原生质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