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拿地 8 种模式随着“白银十年”的到来,客户越来越难找,地越来越难拿,房地产行业利润将逐步趋于平均利润,“闭着眼睛赚钱”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在此形势下,土地成本将直接影响开发企业的利润。目前标杆企业纷纷通过创造概念和创新商业模式的方法拿地,以低价获取大规模优质土地,实现与地产联动,提升效益。我们梳理出当下主流的 8 种拿地模式,并试图理清它们各自的优劣。但最终的大结论是一致的一一现在,房企想要拿到优质地块,必须要找政府的痛点:持续性的收入和政绩,最终实现企业和政府的双赢,企业经济效益和项目社会效益共涨的格局。一、商旅文产业与地产联动模式代表企业一一万达:“文旅”聚势,以“商业”增值万达积极发展商旅文产业,以“文旅”聚势,以“商业”增值,拉动消费,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借此实现大幅低价拿地。在任何一个城市,万达都致力于将万达广场打造为城市地标。在操作上,万达通过其强大的招商能力、订单地产模式和资源整合能力,从储备的 5000 余家商家中挑选优质资源,按照与主力店商家的要求订单式建造万达广场,最快 18 个月完成开发,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商业增值;同时通过文旅地产则带动当地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实现文旅聚势。以此新增大量就业岗位,以提振当地经济,增加税收、就业,满足政府政绩诉求,基于此,地方政府乐于低价转让大规模、优质土地给万达。万达在低价成本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房地产销售收入反哺商业、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商业、文旅产业带来高人气和人口导入,拉动周边地块价值上升,提升地产价值,比如上海五角场在万达广场建成后,周边住宅月租金涨幅达 300%。在此形成良性循环基础上,成就了资产 4600 亿元、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帝国。实例:万达在常州拿了一块地,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地价约 1000 元/平方米,土地成本合计 4 亿元。万达将近持有了10 万平方米的一个 mall,楼板价为 1000 元的,再将里面的所有设施设备完善,将近 7000-8000 元,因此万达持有这个 mall,成本大概是 9 亿元左右。加上其土地成本,合计约 12-13 亿元。然而,mall 外围的一条街共 4 万平方米,单价是 3.5 万元/平方米,全部售出可以获得约 13.5 亿元的收入。整个一条街的土地成本是 1000 元/平方米,建设成毛坯的成本为 3000-4000/平方米,合计成本约 5000/平方米,4 万平方米的总成本是 2 亿元。通过卖街收入,万达就可以打平持有一个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