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学生”片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教学。 师:小朋友们,平常你们喜爱玩些什么呀? 生 1:我喜爱拍皮球。 生 2:我喜爱跳橡皮筋。 生 3:游戏最好玩了,我喜爱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生 4:我喜爱踢毽子,我能踢好多个呢!(生挺自豪的) 师:(出示情境图) 原来你也喜爱踢毽子啊!瞧,你们在干什么呀? 生 1: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在操场上踢毽子呢! 生 2:你们看;旁边还有一个老师在记踢的个数呢! 生 3:还有小朋友在帮着数呢!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认真!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沉思片刻后,小手立即举了起来,个个都显得很兴奋。)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想提问题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好,下面我们就分四人小组来沟通一下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在组内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立即分四人小组展开了沟通、探究活动)几分钟后,班内进行了沟通,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很多,现简单摘录几个: (1)老师有几人?学生有几人? (2)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 (3)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 (4)操场上一共有几人? (5)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几人? (6)踢毽子的有几人?数个九的有几人? 踢毽子的回答中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如“学生比老师多几人?”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回答吗?怎么想的呢? 生 1:学生比老师多 6 人,我是数出来的。(生演示数法) 生 2:我摆了学具知道了,老师有 2 人,我就摆 2 个○,学生有 8 人,我就摆了 8 个△(生边说边演示:△△△△△△△△),这样一眼就看出来学生比老师多 6 人。 师:对,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 3:学生有 8 人,再添上 6 人是 8 人,就和学生一样多了,所以多了 6 人。 师:小朋友想得真好!(又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 5:老师有 2 人,学生有 8 人,我想到了 8-2=6(人),所以学生比老师多 6 人。 生 6(补充):我同意他的看法,假如 8+2=10(人),那就多了,所以肯定是 8-2=6(人) …… (学生们还在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不禁为这些学生的回答鼓起了掌,他们回答得多好啊!这此语言恰恰是学生对问题直接、最真实的理解。) 反思 假如以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恐怕学生不会有这么多富有制造性的见解,甚至连探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