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国学著作个人观后感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史记》国学著作个人观后感范文,渴望能帮到各位。 《史记》国学著作个人观后感范文 1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 ZZ、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格外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特长,制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出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月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反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表达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牢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判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大事,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羞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情愿忍受这样的刑罚,悲伤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假如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确定要活下去,确定要把《史记》写完,正由于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奉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特别 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出名史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