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我独自一人,不需带礼物,不必打招呼,随时随地,说走就走。闲暇时,总喜爱去访问李春雷笔下的身残志坚的朋友——郭晖。 翻开书,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品读每一段文字,和她一起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11 岁由于错误治疗,成了高位截瘫; 两次开胸大手术,死里逃生; 从五年级开始就辍学回家,只能仰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先后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 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学习了专科、本科课程; 2024 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计划内统招博士,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 生活总有太多的意外,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她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歌唱生命的赞歌,如夏花般的热情、灿烂、耀眼! 学习是唯一的希望 作为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她没有生存能力,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没有尊严感,没有做人的最基本权利。她在精神上是卑微的,孤独的,是痛苦的。文中这样写道: “痛苦是每天的功课,痛苦像一条蛇,死死地缠绕着她; 痛苦像一团毛刺刺的蒺藜,塞满了她胸部的骨缝; 痛苦像弥天的大雾,让她痛不欲生,又无所适从,连梦中的天空里也飘满了血块一样凝滞的云团。”我们很难想象,她经历了怎样的病痛折磨,走过怎样地狱般的生活。学习和病痛二者比较,学习是件幸福的事情,是她唯一的希望。在疯狂地学习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这些成功就是她活着的尊严,她前行的动力,她生命的意义。 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生活是多彩的,有幸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做好我们的工作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兴趣是人生的火把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已经 20 岁的她,高位瘫痪的残疾人,能做些什么呢?缝衣服、修鞋……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一份工作,她要为父母分担。一天傍晚,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枚太阳――哲学女老师张明,建议她参加自学考试,人生的路悄悄变向了。只是这一次她上踏上的是一条芳菲之路。这条路,芳菲她的整个人生。2024 年考入北大英语系读博。2024 年起在河北工程大学任教,教授英国文学史。2024 年,作为 1998 年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留学的残疾人的她,拿到了来自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邀请,从而获得了公费到哈佛大学进修的机会。 人生要有目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