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当第一次接触肖川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老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老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举读本了。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 特别喜爱书中提到的这段话:“心与书的沟通,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制造生活。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千差万别。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能“一视同仁”,要针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谓要因材施教。尤其对班里的后进生我们更要积极地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教育他们。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肖川先生告诉我们:“广阔老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作为教育者,让我们带着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去制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制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