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脂體(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體(又称脂质体) 微脂體起源於 1960 年代中期,Bangham 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鹽分的水溶液後,再加以搖晃,會使脂質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8 年,Sessa 和 Weissmann 等人正式將此小球狀的物體命名為微脂體(liposome)並做出明確的定義: 指出微脂體是由一到數層脂質雙層膜 (lipid bilayer) 所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體由脂雙層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於構造的特性,可同時作為厭水性(hydrophobic)及親水性(hydrophilic)藥品的載體,厭水性藥品可以嵌入脂雙層中,而親水性藥品則可包覆在微脂體內的水溶液層中。如同細胞膜,微脂體的脂質膜為脂雙層構造,由同時具有親水性端及厭水性端的脂質所構成,脂雙層由厭水性端相對向內而親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構成,組成中的兩性物質以磷酸脂質最為常見。微脂體的形成是兩性物質在水溶液中,依照熱力學原理,趨向最穩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動形成。微脂體的性質深受組成脂質影響,脂質在水溶液的電性,決定微脂體是中性或帶有負電荷、正電荷。此外,磷酸脂碳鏈部分的長短,不飽和鍵數目,會決定微脂體的臨界溫度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響膜的緊密度。一般來說,碳鏈長度越長臨界溫度越高,雙鍵數越多則臨界溫度越低,常見的 DPPC(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臨界溫度分別是42℃與 56℃,而 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與 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 Tc 則低於 0℃。臨界溫度影響微脂體包裹及結合藥物的緊密度,當外界溫度高於 Tc 時,對膜有通透性的藥物,較容易通過膜;此外,當外界溫度處於臨界溫度時,微脂體脂質雙層膜中的脂質,會因為流動性不一致而使微脂體表面產生裂縫,造成內部藥物的釋出。在磷脂質內加入膽固醇,會對微脂體性質產生下列影響:增加微脂體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較不易發生破裂;減少水溶性分子對微脂體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體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環中存在的時間較長。 微脂體可依脂雙層的層數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類: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層脂雙層之微脂體,粒子大小介於 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內具多層脂質膜,一般而言,乾燥後的脂質薄膜,直接水合後,即形成 MLV,體積通常較為龐大,脂質含量較高。MLV 的脂雙層數,一般在五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