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老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育勇于探究、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究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 78 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