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出现的易错字词。体味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剖解狂人形象。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本文启蒙主义悖谬的思想特征。【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体味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目标】1.通读全文,弄清你不懂的字词义2.通读全文,理清小说结构脉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制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已有 77年了(),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倾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二、知人论世(作家作品介绍、《狂人日记》的意义)1、作家作品:见 PPT22、作品意义: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新文学革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进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三、正字音(见 PPT4)四、明词义(见 PPT5、6)五、整体感知(PPT7)理清小说的结构脉络:一层(题序、第 1——3 段):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吃人问题的提出) 二层(第 4——10 段):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吃人问题的深化)三层(第 11——12 段):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那个吃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