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气的发现: (瑞典药剂师席勒1 7 7 3 年首先通过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制得氧气。由于坚持燃素说,他认为是空气中的这种“火气”与燃烧物中的燃素相结合的过程。1 7 7 4 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勒独立分解出氧,但命名“脱燃素空气”。拉瓦锡摆脱燃素说,于1 7 7 7 年正式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发生化合的反应)。 可见,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理论框架不一样的科学家,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对于同一事物要么视而不见或者先入之见。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最早,是纯粹中性观察。纯观察说实质上把观察过程等同于纯粹的生理反应过程,即把观察看作类似于摄相机镜头的物理成像状态。 之后,汉森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提出观察渗透理论。持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人可能会对同一对象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其实,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二:DDT案例: 20世纪 40年代之前,当大面积虫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人们曾经几乎束手无策,蝗虫、螟虫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瑞士化学家米勒(P.H.Muller,1899-1965)于1939年首次将 DDT制成用以防治棉铃虫、蚊、蝇等的杀虫剂,并申请了专利。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这种杀虫剂能够独死活者扑灭危害作物、果树、树木、仓储和环境中的昆虫等。 从 40年代以来,全世界都广泛使用 DDT。首先,这项发明被立即用于战争,为预防昆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疾病尤其是用于控制疟疾和伤寒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千万参战的军人免受了疾病的侵扰。接着,DDT被广泛用于农业,因为消除了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5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有 500万人因此免于饿死。 米勒因为第一个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并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 194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DDT在杀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从北极的冰块到新生儿的血液中,DDT无所不在,污染了全世界,对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害。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