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实用爱国主题用典集锦(20条)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出处:南宋·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释义: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比喻:爱国是一件“至死方休”的事情,表达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用法提示:这联诗的“信息量”很大,“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而“事定犹须待阖棺”则理性十足,表达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引出很多写作内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立足自身岗位辛勤工作,多奉献、不添乱也是爱国、忧国。当然,前后两句还可以分开来用,以表述两句诗各自的含义。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处: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这联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法提示:这句话中的“生死”“祸福”两个词语,蕴含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在汉语中,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如“生死”,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祸福”,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祸”,“福”也是陪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恩怨、利害、恩仇等。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除了可以用在爱国方面,还可以用来诠释“担当”。比如,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3.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原文:“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释义:只要是有利于国家,个人的死生就由他去吧!“社稷”,即国家。同样,这句话也表达了子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法提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就离不开自告奋勇、主动作为。如果缺少或丧失这种精神,伟大斗争怎能胜利,伟大工程如何建设,伟大事业如何推进,伟大梦想又如何实现?所以,需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培养担当品格、提升担当能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实现新的更大作为。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便是化用子产的这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两者的意思、用法完全相同,并列于此旨在为各位提供更多的选择。4.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出处:近现代·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原文:“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释义:以四百兆的人口,纵横数万里的富饶土地,我们完全可以发奋图强,称雄于天下。比喻:中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无不胜。用法提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将会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公文写作中,这一整句话是有些长,可以根据文章篇幅适当截取如果是长篇大论,就不要删减了,这种长句子反而很能为文章造势。比如,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出处:南宋·文天祥《正气歌》。原文:“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释义:在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比喻: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用法提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