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分享三篇(院校) 【篇一】 计算机语言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为了能使人与计算机间进行沟通,专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是以人类日常沟通的语言为蓝本,变换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编码,是人与计算机间特有的用来表达人的意思、沟通思想的工具,并指导计算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保存和利用等。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之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计算机语言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人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特征,学会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生端正思想,明确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语言最终就是学会编写程序。然而,现在的计算机语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下面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主说明运用跨学科技能和多元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即养成跳出法定界限的思维习惯再学会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融汇贯穿,以综合的整体思维进行思考和决策。“多元思维”简而言之即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语言教学很死板,总是先介绍一条条语句的语法规则,再用例子讲解。大部分的教材大同小异,几乎千篇一律。现在的一些计算机语言教材,对教材中所有的习题及上机操作题都附上了答案,这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好处,容易将学生的编程思维套入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也给偷懒的学生制造了条件。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老师们又要另出习题或上机题,这反而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时,开始是怀着神奇、兴奋的心情。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化,有的内容需要记忆、思考,难度增大了,就感到兴趣不大了,调动不起积极性,觉得学习计算机语言很枯燥。即使是上机练习,也很无聊,只会照着书上的例子输入计算机,得出与书上结果一致的答案就算上机通过,并没有掌握语句的真正用法。有些学习较仔细的学生,虽然书上的例子能看懂,但要独立完成编程题却无从下手,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们的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方法有关。假如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