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设计例谈《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设计 万物生长,皆有规律;人之认识,循序渐近;揠苗助长,恰得其反。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紧密相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识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循序进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创设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特点、便于操作的数学活动情景,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知识,另一方面感受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关注学生认识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卡耐基在关于演讲的书中说:演讲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让听众掌握你演讲的内容,而是让听众对你演讲的内容感兴趣,也只有听众对你演讲的内容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耐心而又富有智慧地去理解与接受你的演讲内容,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此关键是要让学生对你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兴趣正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之一。学习动机的产生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探究新知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中我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差异,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东南西北的方位认识,是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基础上认识的。因此在导入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描述仪仗队在国旗的什么方位时,产生知识冲突,出现了描述的不确定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欲求能更准确描述物体方位的词语。还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了“进入茫茫的大山,迷了路,又没有太阳,如何辨别回家的方向?”诱发学生去认识更多辨认方向的中介。 二、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探究新知 人类的认识水平特点,从图形记忆开始,进展到懂得“上、下、里、外”的基本方位和初步的空间意识,认识简单的形状,形成具体形象思维,然后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循序渐进。教学设计需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思维规律,进行对“症”下“药”,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认识本节课所学习的东、南、西、北的水平方位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关,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