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进展阶段,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作为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统领中国经济社会进展、政治文化建设乃至外交国防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进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进展思想”,党的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讨论导向”,在国家安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进展思想”,等等。“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的基本遵循,不是抽象玄奥的概念,但是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及其逻辑对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贯彻落实很有意义。 心怀人民,始终不忘“最大多数”和“每一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想清楚何谓人民,人民何在。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人民”从来不是一个话语标签,而是有着十分确定的内涵和指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字典中,“人民”除了鲜亮的政治和阶级属性之外,还有两个关键维度:一个是“最大多数”,一个是“每一个”。 “最大多数”的维度意在人民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话说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也宣示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品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个社会客观上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以形成竞争、保持活力,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应该也不能被分别成“你们”“他们”“我们”而各行其是。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一定是一个社会中的最大多数。所以,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常常使用“最广阔人民”“全体人民”等等这样的表达。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人民作为最大多数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什么是“大家”,就是在人民的旗帜下被高度团结起来,有着共同利益、共同梦想、能共同奋斗的最大多数的人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所讲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在对人民的认识上一定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遮目,不能用一部分人取代最大多数。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让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