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范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 龚建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亮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 90 多年、执政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 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2024 年仅剩 8 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和追求的特有概念。“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诗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其二,“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其三,“小康”词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 2024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进展的小康社会。其主要内涵应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进展。以进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24 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制造性进一步发挥,建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构建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