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信诈骗犯罪存在的疑难问题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来临,犯罪的类型、手段方式、工具等出现了新型化、现代化、科技化的特征。其中,电信诈骗犯罪就是随着信息时代、共享时代、大数据时代而滋生的恶性肿瘤。但由于电信犯罪的特殊性,理论上,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滞后于该类犯罪发展的现状。实务中,还存在打击困难、技术侦查手段有限、犯罪事实难以准确认定、犯罪形态认定标准模糊等疑难问题。本文将从实务的角度,着重分析电信诈骗犯罪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标签:电信诈骗;制度缺陷;实务难题引言电信诈骗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通信工具作为实施犯罪的媒介,虚构事实并隐瞒真相等方式骗取他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不法行为。如今,我国电信诈骗犯罪屡禁不止,覆盖面积、领域、受害人数不断增大,就此我国已出台相关的法规对此类犯罪进行打击,但是由于该类犯罪的特殊性,其主要借助于虚拟通信介质作为实施犯罪的媒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远程性、虚拟性,使得该类犯罪在实务中处理出现了诸多难题。电信诈骗犯罪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两岸地区,从 2005 年开始在我国内地蔓延。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此,2015 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公安部、工信部、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二十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电信犯罪的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对电信诈骗的专项行动、联合行动、跨境跨国行动[1]。从宏观上,虽说前述措施在遏制电信诈骗犯罪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总体上,还是没能有效制止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日益猖獗的犯罪活动,电信诈骗犯罪率仍居高不下。因电信诈骗犯罪导致的惨案时有发生。对此,必须从电信诈骗的理论以及实务处理中寻找解决的途径,以电信诈骗犯罪的特征出发,完善理论制度,制定实务处理规则。1 电信诈骗犯罪产生原因及特征1.1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如前所述,电信诈骗犯罪是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通信工具作为实施犯罪的媒介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网络、短信等通讯工具仅仅是犯罪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工具,但犯罪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之前必须要获取公民的相关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码、工作、住址、家庭情况、银行卡信息等。2007 年 11月,人民日报对 3500 余人进行了“谁来保护我的个人信息”的调查。其中,90%的被访问者表示曾经亲自遭遇了个人信息被泄露,94%的受访者认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非常严重。79.8%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信息的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