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赞同0| 评论 2024-2-19 一八:09 walpllmt 一三 14 | 一级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快乐,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翻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大年初一拜年的讲究 大年初一相互拜年,讨个桔祥,是中国人的老规矩。不过,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这就像是我们的传统京戏,一阵热烈的开场锣鼓之后,主角儿才会踩着点儿出来亮相。首先要把压岁的饺子吃完,大年初一的饺子一般是要吃素馅的;还要在大门上贴上对联、门神换上桃符,再在窗户上贴上窗花。门神和桃符是可以请来的,但 对联一般是要自己写,窗花是要自己剪的。过去民间还有植柏叶于门户,插芝麻秸于檐楹,剪金纸作蝴蝶戴在孩子的头上的传统,图的都是吉利。然后,再放一通鞭炮,落得红红的纸屑满地,这才能够踩着如红花的它们出门,去给亲朋好友拜年。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絮厚,把拜年的气氛一步步衬托得足足的。 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是不能空手去的,必须要备有礼物。过去老北京,别的可以少,但点心匣子和糙细杂拌儿,是格外讲究,必不可少的。点心匣子,有钱的人家,送蒲包装的,上面铺一层油纸和红纸,透着喜庆,里面装的是大小八件,分两包提着;没钱的人家,送纸盒装的,枕头盒,里面哪怕装的只是槽子糕呢,外面那一层红纸是必要点缀上的,就像过年蒸的馒头上点的那个红点儿。糙杂拌儿指的是花生瓜子核桃粘之类的坚果,外加上金糕条和金丝蜜枣;细杂拌儿指的是北京蜜饯,讲究的要送蜜饯温桲、蜜饯樱桃和炒红果,用绿釉陶罐装,如今,炒红果还能够见着,前两样,久未谋面了。 假如说出门拜年或迎客拜年之前所有的一切准备如同戏台上衬托的气氛,那么,提上这些有讲头的礼品,那么是唱戏必备的道具。如此齐备了,拜年这出大戏方才可以正式开始。 不过,有一条,旧俗大年初一拜年,仅限于男人,女人要等到正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