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置社区“村社融合”的对策调研 农村安置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诞生的新兴结构单元,是介于村和城市社区逐步演化的“过渡体”,是一个“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渡阶段,是城乡一体化进展过程中必经之路。2024年以来,吴兴区大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随着一部分乡镇行政村集中拆迁安置、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逐渐形成一批“亦村亦社、多村混居、半城半农”的各种形态兼有的农村安置社区,这些社区的管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管理中一项突出而迫切的课题,也直接影响着基层政权和党的建设。从行政村治理模式到社区治理模式,必定会经历“村社分离”、“村社融合”、“撤村建居”的复杂过程,本文拟以吴兴区八里店镇和湖东街道为例,初步探究现阶段农村股份制尚未彻底完成情况下农村安置社区“村社融合”之路。 一、吴兴区部分乡镇街道农村安置社区的现状 调研单位八里店镇目前行政村 19 个,社区 11 个,其中农民安置社区 7 个,涉及安置村 20 个。农村安置社区中建立党组织 4 个,社区管理委员会 1 个,党员 209 名,人口 4.19 万人(其中城市流入人口 0.89 万人);湖东街道目前行政村 8 个,社区 11 个,其中农民安置社区 4 个,涉及安置村 8 个。农村安置社区中建立党组织 3 个,社区管理委员会 4 个,党员 860 名、人口约 5 万人(其中城市流入人口约 3 万人)。这两个乡镇(街道),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究,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分类管理、适度融合”的农村安置社区管理模式,但也受到“布局规划、人员类型、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制约,造成社区管理的“盲区、堵点、弱化”。 1.多元盲区并轨。村社两套班子的并驾齐驱,在保证“机构一个都不少”的同时,一定条件下催生了“一个都管不好”的盲区。一是区域交叉盲区。在边拆迁、边建设、边安置、边规划、边设立的过程中,因既定政策、城市化推动等不确定因素,造成村有村的区域、社区有社区的区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小村大社、大村小社”的现象,极易形成各类条线在区域管理上的盲区。二是服务管理盲区。村社两个基层单位,针对各类管理对象有着两套不同的详细清单,“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现象突出,平常沟通沟通、核查比对比较少,容易在相关对象频繁流动的情况下“漏管、失管”,形成“真空化”。三是职责重叠盲区。除行政村经济管理职能外,村社其他管理职能基本相同,职能上的重复交叉,责任上的模糊重叠,使得管理服务难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