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教育理念的思考[摘要]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对校长的治校行为发生重要影响。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社会背景、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其特性表现为思想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上。教育理念决定着办学思路,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又通过教育策划做出战略性思考,在实践的层面上丰富着、发展着。[关键词]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教育策划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构建。一方面,它立足于教育实践,建立在对教育现实的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经过人们的头脑加工,体现人们的价值倾向。中学办学的教育理念是校长作为管理主体对“中学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一个需要整体思维和宏观把握的管理哲学问题。它对校长的治校行为包括学校有序运行的规程规范、原则方法发生影响,对教职工队伍的构成和作用的发挥发生影响,并直接影响学校特色的形成。教育理念的形成原因与校长所处的背景环境有关系。第一,社会背景。在西方国家,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带来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世风日下,人情淡漠,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面临危机。这说明现代化并没有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反而带来了人格的分裂和个性的丧失,使人成为片面的人、异化的人;信息技术化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价值观纬度上也使一部分人人文价值取向逐渐功利化。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从而压抑了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消融了人的创造激情和浪漫的天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界开始对人的主体性进行深入的探讨,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随后,在教育理论界掀起了一股重视人、研究人的热潮。有识之士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必须成为个人身心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的“助手”,并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塑造学习者的新型的健康人格,认为“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核心的内容”。第1页共9页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树立起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通过对主体性的讨论,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受社会背景这一历史的条件环境影响形成的、发展的。因此,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如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广州长堤真光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行知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xx市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办学理念的形成,都是在当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使校长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XX省华庄高级中学校长在谈到教育理念的形成背景时这样表述:80年代中期,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确立了明确的办学思想,即农村中学必须主动与社会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了“让所有学生在共同学历水平基础上各展所长”的办学理念。xx市一中校长唐家俊谈到理念的发展时说:1935年老校长、著名的史学家施之勉先生提出“独立、创新、牺牲、服从”的理念,90年代,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的办学理念。可见,校长的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大环境,受着时代背景的制约。第二,学术背景。中学校长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必须研究中学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必须站在人类总体(历史性社会)的角度,研究教育普遍性的本质结构,研究教育本质的个体化实现;必须站在教育与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下,认真分析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本质地抓住最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应该清醒地看到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树立新的教育时空观。这些思考,往往给校长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学术背景。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为人生奠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办学理念。校长高万祥是这样解释的:办学,要让学生有三种获得,第一是各种知识和技能,第二是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