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技术的自然辩证法论文 一、渭北窑洞与自然观 “自然观的讨论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进展人们关于自然界辨证进展的总图景。自然界包括自然 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人根据科学规律制造出来的自然界。窑洞景观的组成内容是人工自然辩证进展的结果,交汇着科学和技术,交汇着人、自然和社会,呈现着丰富冗杂的多重内容”。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性并且具备能动性。陕西永寿县和三原县窑洞村落位于渭北高原传统民居区域,这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气候凉快而枯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木材资源匮乏。人们在此挖掘了掩于地下的下沉式窑洞,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而不是强加于自然,对其地域形成肯定掌握。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挖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在四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在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基础上,将挖掘深度定为 6-8 米,土层具备保温隔热的作用,窑洞内部空间便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效应。在这里,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当地居民利用灰砖对窑脸及披水挑檐细心设计,整个村庄坐落在地下,并且融于大地颜色之中,充分表达了敦厚朴实的景观特色。在空间组合上也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格局,有厨房和贮存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人类通过了解自然环境的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在极大节约自然资本的前提下,造就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人居环境的形成也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影响,而在影响之余使得人居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了边缘带。窑居村落也存在这样模糊的空间地带,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处理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应,也遵循边缘效应的生态性。下沉式窑洞的窑顶一般都碾平压光,形成窑口向四周降低的地势,以利于排水,并做打谷和晒谷场,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而在这个公共空间的周边便是与自然植被形成的边缘地带,为保存边缘地带生态的多样性,人们没有圈地为界,而是自然过渡,形成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无界共存自然化的特别景观。下沉式窑洞入口布置方式各有不同,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这是由于当地居民对自然辩证法的遵循,在有植被影响入口设计的状况下,为避让植物而形成不同类型。由地面下到院落,步入坡道曲折改变,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布满了明暗、节奏的对比改变。这样的边缘地带处理也造就下沉式窑洞独特的景观。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非常剧烈,院落内不仅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