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_第1页
1/2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_第2页
2/2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基本知识点: 增能(empowerment) 1、巴巴拉索罗门(Barbare Soloman)1976 年出版的《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首先提出了增能的概念 2、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能时代”是在 1980 年左右 二、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无力感的三个来源:负向评价、负面经验、无效行动) 2、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障碍可以改变 3、服务对象有能力、有价值 4、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三、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 1、从伦理价值的角度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和自我实现 2、干预认可: 来自各个方面对干估计划可能出现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在各方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帮助资源。 3、在概念框架方面,增能理论认为: 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 4、助人过程的注意方面: (1)协同的伙伴关系; (2)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3)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以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五、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巴巴拉索罗门提出从四个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1)协助他们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他们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他们认识社会工作者是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他们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他们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2、在增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伙伴关系;分享能力;对话。3、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中,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者角色多元,但最基本的角色是伙伴关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