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自我成长之路尊重尊重是指用平等的心态及言行对待他人,是一切良好关系的基石。为什么很多孩子会缺乏自尊、没有自信、丧失上进心?因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小的时候已经被打击型和保姆型家长摧毁了。世纪的今天,依然有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为私人财产,不把孩子作为平等个体来对待。虽然他们小时候曾经历过父母打骂的痛苦,却信奉上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一片苦心下的打骂教育是有效的。另一些家长虽然没有使用体罚的方式,却深受家长文化和耻感文化浸染,认为“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骂你就是为你好!”他们对孩子也往往采用命令的语气,吹毛求疵、打击贬低、泼冷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姆型的父母。他们往往打着爱的旗2/6帜,“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主,从吃、穿、住、行样样包办,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人进行选择的权利及尊严。以上教育方式很容易抹杀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尊心。我认为,尊重孩子重要的是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自我选择的权利,允许他们犯错,学会担当。记得孩子在幼儿园进行跳蚤市场活动,用贵重的玩具在其他小朋友的地摊上换回了一个折纸,他玩得十分高兴在小学执意参加折纸课外班,不参加英语、语文或者数学的课外兴趣班在有资格竞选小学大队委员时,不论我怎么鼓励,他还是决定放弃。我们成人为孩子做选择,是为了我们认为的“孩子将来会快乐”,孩子自己做的选择是为了他们内心真正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们往往能化繁为简,坚持“初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我们只能扮演一个“引导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理解理解是人们在同一层面上,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和同情心,和解双方关系的行为。有一些成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以父母的身份给孩子3/6各种指令,经常站在权威的高度去实施自以为是的教育,如恐吓说“你再……我就不要你啦!”“男孩子不许哭!”……这些所谓“逗孩子”或者“坚强教育”的情绪管理方式,实际是要求天生就情绪敏感的孩子抑制自己的情绪来“体贴”成人。负面情绪没有得到缓解的孩子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和抚慰,反而体会到成人附加的孤立、处罚和无视。长期下去,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压抑真实情感,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的利益无人保护,不应该或者不值得保护,产生无能及“自我价值感低”的体验,并忽略别人的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需要释放和消化,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并善于引导,让孩子学会“将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