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几点思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我国农业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我想谈谈在粮食生产方面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问题分析1.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最近,在对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的综合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即50多年来决定我国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根据1952―*年的资料,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1952―1962年)。当时全国粮食单产水平很低,平均亩产多数在100公斤以下(只有1958年达104.5公斤)。在这十年中,因为单产的变化较小,所以决定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即粮食总产基本上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减而波动。第二阶段,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1962―1995年)。经过了“农业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发展水利灌溉、增施化肥农药以及推广农业机械等),特别是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单产迅速提高。到90年代中期,粮食单产增长到283公斤,平均年增长3.5%;播种面积虽然不断下降(年均减少约510万亩),但下降速度(年均减少0.29%)比粮食单产增加速度(年均增长3.5%)慢,所以粮食总产仍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粮食单产的提高成为决定粮食总产增长的主导因素。第三阶段,90年代中至*年(1996―*年)。这十年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粮食单产增长变慢,徘徊在300公斤上下(1996年为299公斤,1998年为300.1公斤,2000年为284.1公斤,*年为314.4公斤),因而再次出现了像上世纪50年代那样的情第1页共5页景,即由于粮食单产变化较小,播种面积又成了决定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总产随播种面积的增减而波动。不过,这一现象虽与上世纪50年代相似,但本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在我国粮食单产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是进入爬坡阶段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问题。2.对我国粮食近年恢复性增长情况的分析我国粮食总产自1998年达到最高值5.123亿吨后,紧跟着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到*年达到低谷,下滑到4.307亿吨。此后,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支农措施,使粮食总产开始恢复性增长。到*年,粮食总产恢复到4.975亿吨,相当于高峰值1998年的97.1%。*年,粮食总产达到了5.015亿吨,但仍未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由此看来,最早也要到2008年才有可能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不言而喻,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一次波动,持续十年之久,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分析研究。为了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根据已有的资料把上述大波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5年的下滑期和后3年恢复期,并对这两个时期每年的粮食总产、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数量变化及其逐年的增长百分比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前5年的粮食下滑时期,与1998年的高峰值相比较,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总产,全部是负增长,到*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12.6%,粮食单产减少3.77%。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下降15.9%,即从5.123亿吨下降到4.307亿吨。在后三年的恢复时期,与1998年的高峰值相比较,尽管粮食单产已经全部恢复为正增长,到*年增长了4.75%,但由于粮食播种面积仍为负增长(-7.3%),大于粮食单产的正增长值,所以*年粮食总产仍未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只有4.975亿吨。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容易,恢复难,没有一个稳定的粮食播种面积,要想实现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是很不容易或不可能的;第二,粮食单产达到一定高度后,进一步提高的速度将会逐渐变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粮食单产的年均增长率却只有1.58%。这个事实告诫我们,今第2页共5页后要想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绝不可掉以轻心。此外,如果再与我国的人口增长因素联系起来(1998年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