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人之道 1500 字 刘世博有言:"需无畏困苦,此为自强;需孤独执著,此为不息;需悲天悯人,此为厚德;需当仁不让,此为载物。古往今来,问心无愧于这八字者少之又少。'我想孔子就是那少数人中的一个。 需无畏困苦,此为自强。孔子是自强的。孔子的一生中并不富有,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潦倒的,可就如雨果所言,"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是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孔子就是从熔炉爬出来的那个神人。为了他的道,孔子所展示出的坚毅令人赞美,或许此时孔子已经不再被适合称为"文人'了,我想"战士'这个称谓更适合他。战士为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对孔子而言,道是他的盔和甲,义是他的矛和盾,究其一生以一人之力与世界抗衡。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这足以用来言说孔子。 孤独执着,此为不息。孔子的路不被当时的主流认可,甚至被攻讦,可他仍是"一意孤行',困难的、执着的,一步步走着。他不懂什么叫随大流,也不会去随大流。大流,在当时便是趋利、趋势,这个大流是大部分人的处世方式和精神指向,这种特征显示的不是人的强大,而是人的虚弱,是部落群体意识的翻版。由于不自信,因此每迈一只脚,每做一件事都要东张西望,看看别人如何举手投足,然后自己加以跟随和效仿。他人仰视则自己仰视,他人俯视则自己俯视,他人鼓掌则自己鼓掌,他人吐口水则自己吐口水至于何以至此,却不去弄个明白,反正随大流是安全的。时代的无边麦浪中,他一茬一茬地割着,他当然割不完这些名为"礼崩乐坏'的稻,可是他真的割不完吗?"人最常常缺乏的不是不计回报的魄力与士气,而是看清什么值得全力压上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礼乐复兴而奋斗,纵使千万人不解、蔑视,他也置之不闻,即使明白做不到仍是"知其不行而为之'。最终他的魄力与士气以及智慧成就了孔子,虽然主见不被接受,半生漂泊也终是化其为"悲壮'。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作文 https://.ZuoWEn8.Com/〕陪他哭泣,它只认一个人的奉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雄伟的孔子庙,还有这万世师表的美名,不是为了纪念孔子的委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悲天悯人,此为厚德。孔子的人生中似乎总带着悲悯的色彩,不管是"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还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都展示了孔子广博的胸怀与深厚的怜悯心,对人对物,他所呈现出的悲悯之意,有时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