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养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制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进展制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进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育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制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加文化的传承和沟通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沟通,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加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进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进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定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制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育的制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育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进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