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归纳总结 平均数的归纳总结 我这样教《平均数的意义》 众所周知,关于小学阶段平均数的教学,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经受了从作为应用题教学到作为统计初步学问教学的变迁。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它刻画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把平均数作为统计初步学问来教学,就是真正回来了它的原来面目,这也是我教学本课所要致力表达的价值趋向。 当我确定讲"平均数的意义'这个题目后,思索了三个问题: 1、平均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统计意义? 2、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3、"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反复研读课标、教材和有关资料,观看名师关于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视频,渐渐使这些问题的答案清楚起来,最终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思路。 反思我的教学,我感觉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基本到达了预期的目标: 一、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学生体会理解"整体水平'的含义。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那么,什么是"整体水平'?如何将"整体水平'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整体水平'呢?我觉得这是教学"平均数意义'的关键所在,假如不能突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应当说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就不到位。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课前观看比较"水位高低'的游戏活动,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两组不同颜色的水,每一组的水位一样高,学生很简单看出哪一组的水位高,这时提示学生:每一组的水位就是它们的平均水位。 然后,呈现的是每一组水位不一样高的两组水杯,这是学生遇到了困难,有的学生想到将每组的两杯水匀一匀使其一样多,就能找到每组水的平均水位,这样就简单看出来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初步感知可以用平均水位进行比较,为课堂上理解"整体水平'的意思进行铺垫。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还是有肯定的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应用到了对新学问的理解上。 二、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比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材呈现的是,因为 7 号和 8 号队员上场次数不同,用总分比不合理,用平均每场得分比才合理,然后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求出 7 号和 8 号队员各自平均每场的得分,得出应当派 7 号队员上场的结论。 对此,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比总分肯定不合理吗?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