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资源,让识字教学欢乐起来 【内容提要】 总会听到有老师埋怨:新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多的有十几个,少的也有七八个;而且还有十几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而且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里有没有注音,而是把它们割裂放在文本后面……在识字教学上,学生学起来累,老师教起来更累。咋听起来好像是有那么回事,但是我们老师是否会在课余掩卷沉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变了,新了。教材根据“专题”来编排的,每个单元,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组织方式为基础性、结构性相似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的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是否也变了、新了?还是用着以前那老一套?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把有关的内容联结起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专题”识字教学,围绕如何利用教科书,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开发资源,去组织单元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小学和初中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有效地保证了语文基础教育的连贯性。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资源可以说是随手可拾,这是母语教学的特点,也是优势所在。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优势往往会被我们忽视了。我是教二年级语文的,换了新教材之后,每次出去听课沟通,大家坐在一块,总听见有不少老师在埋怨:新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多的有十几个,少的也有七八个;而且还有十几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而且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里有没有注音,而是把它们割裂放在文本后面……总得来说,在识字教学上,学生学起来累,老师教起来更累……但是,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位南斯拉夫学生发现了“钱”与“情”字的神秘,他说:“中国人感情多么丰富,光和心有关的字,就200多。其中的字拆开看,特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比如‘慎’,心里仔细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不仔细了,就变成松懈的‘懈’了;再比如向往的‘憧’,童心就充满希望,老了希望就少了。关于‘钱’的门道就更多了,‘钱’字拆开看,是‘金’和‘戋’的组合。‘戋’,字典解释:少,细微。从字义上看,‘钱’,就是少量的金属,‘钱’属于金属世界,冷冰冰,硬梆梆!情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