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欣赏 《钓鱼的启示》随笔佛家有言:“从来中来,到去中去”。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何尝不是这样,从三尺讲台下面仰着求知若渴脸庞的青涩少年,到如今站立于杏坛上的一名授业解惑者。 ——题记 正如题记中所说那样,我们班级管理着,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或者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时,重视孩子们的感受是不可或缺的,要真正地“走到”学生中去,再从学生中“回来”,把孩子请上讲台来“表演”。我在教授《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便采纳了这种方法。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录这一个这样给人启示的故事:在三四十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晚上,小作者与父亲一起去钓鱼,由于距离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事,爸爸要求作者将好不容易调到的既大又美丽的鲈鱼放回湖中,当时作者对此感到不理解,三十四年之后的作者却仍然受到那一件事的影响。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被要求放鱼时候的不理解以及沮丧,以及刚开始对大鲈鱼的喜爱,到后来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 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作者在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掉这个过程之中,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肯定有啊老师!”“作者面对那样的情形,肯定会有变化的,谁同意把自己好不容易调到的鱼放掉啊?!”经过预习的孩子们听到我提问的问题之后马上都开始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那么,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心情究竟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一个变化呢?谁能够具体地来谈一谈。”我继续追问道。一涉及到具体的问题,孩子们都默不作声,好像把握不好自己的答案,刚上五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是较中年级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想要把每一处的心情变化都说出来,还需要老师进行耐心地引导。 (灵魂画手——孙老师的杰作,学生注意力初步被吸引) 于是我发挥我“灵魂画手”的功力,在黑板上画了一副简笔画——“小作者钓鱼图”,孩子们看到之后一下子就精神集中了,兴奋地盯着它。 我继续对他们进行引导:“信任我们一定都有陪家人去钓鱼的经历,在钓鱼时要将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其中,这样时间长了会有些枯燥、单调。文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来说明作者等了很长时间,谁能找出来?” “是第三自然段的‘过了好长时间’。”彭彭迫不及待地抢答道。 “对啊,作者跟我们现在的年纪相仿,这时候才十一岁,原来就喜爱动,喜爱玩,在又经历了好长时间之后,肯定觉得枯燥无味,来,彭彭,你把这种枯燥无味的感觉读出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