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

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_第1页
1/4
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_第2页
2/4
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_第3页
3/4
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 数学系 00 级(4)班 于淑妹 王婷婷 案例: 某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学切苹果。老师还当堂做示范:将苹果正放,刀从苹果上端的凹处往下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把切开的苹果给小朋友们看——白色的肉,柴红色的籽。一位小朋友回家操作时,忘记了老师教的方法,他将苹果拦腰一刀切开,拿起来一看,却意外地发现:苹果里面有一个极规则的五角星形。这就是著名的“切错苹果的故事”。 摘自《北京教育》2001 年第 5 期 P40 分析: 前几天,我在某杂志上看到“切错苹果的故事”,从这小小的故事中,让我想到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引发出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解放学生,使学生自由和制造,也可以束傅学生,扼杀学生的自由和制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以传播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知识为已任。从编写教材到老师讲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长此以往,在学生的心理上确立了一种“坚信”和“无疑”。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知识越来越多,问题却越来越少。他们只是在前人已做定论的知识中徘徊,思维僵化,问题意识丧失,还谈什么创新和进展呢?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切错苹果的小朋友正是因为他的“健忘”,才摆脱了老师方法的束傅,从而发现了苹果核心这种特别结构。现在我们正大力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既要向学生传授社会法律规范、知识技能,又要保留,保护学生的“幼稚”和纯真、鼓舞学生自由、独特和富有制造的精神。 第二,看待一个事物,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限制,换个角度去思考,往往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认识,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制造性思维能力,而制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又是建立在对思维定势的否定和突破上正是由于爱因斯坦对“牛顿的时空观”有自己不同的独特的看法,进而创立了相对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罗巴切夫斯基突破了“欧几何中的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这一思维定势,从而创立了非殴几何,而在罗氏非殴几何中,两条平行线在曲面中是可以相交的。假如说上述小朋友切错苹果纯属偶然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则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这种突破常规,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 第三,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冷沅先生曾将中西方的教学方法做过形象的比方:比如教学生游泳,中国的方法是先花一定的时间讲述游泳的理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育故事:切错苹果的故事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