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需要─小学老师谈灵感与发明--小学教学启发艺术数学课程法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内容出现方式应采纳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这一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共振的“场境”。由于需要的作用心理环境发生了场的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动力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一、改变教材观。 “儿童的经验世界是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教材的编排常常是依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的,而同学的学习首先考虑的是为什么要学?老师的教学往往受教材编排的影响而按部就班严重脱离了同学的思维轨道。课堂上出现向心力越来越小离心力越来越大的现象。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进展,兴趣是同学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通过提取同学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引起注意,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改变保守的老师教教材为同学在实践中自身发明教材。 如教学《比例尺》时,让同学先独立设计教室平面图,在展示沟通中感悟“为什么同样的教室画出的平面图却有不同?”从而理解比例尺的发生和实际意义,在变与不变中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让同学观察《中国地图》:你能测算两个城市间的实际距离吗?同学急了,忙问:“老师比例尺是多少?”“请你猜猜看,请你上台找一找。”如在比例尺是 1:6000000 的中国地图上,A、B 两地长 5 厘米,实际 60 5=300(千米),同学能这样列式,来源于他对比例尺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想象,是概念的活用,是实践中促使同学思维的高层次加工。同时如何体现数学的价值是同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同学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体验到责任感,感到自身在决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都使得同学提高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以往的教学,总感到 3 个例题,一课时教学时间很紧,而且不能完成任务,同学只能机械做题,不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整合例题,活用教材,以实践为纽带,既丰富同学的数学体验,情感体验,又培育同学创新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改变问题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保守的课堂由老师精心设计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同学没有机会提问,也用不着提问,所谓问和答看似精彩却始终不能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