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读书心得 眨眼之间读书心得 1 开始是想读《逆转》,可是图书馆找不到。同作者搜索只有这一本可以借到。 Malcolm 没有让我失望,实际上看得根本停不下来。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每个章节都会以一个悬念故事开头,让读者带着问号“这是为什么呢”迫不及待往下读,跟看美剧差不多。 在我看来,本书说了三个点。 1.直觉是有效的。 书中有很多故事说明潜意识直觉对快速决策的重要性。比如只需要两秒钟时间,对一个老师讲课能力的推断,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差不多。潜意识以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运作,在特定场景比如瞬息万变的战场,依靠直觉作出快速决策非常重要。 2.直觉需要训练。 然而直觉并非天生的,为什么专家的直觉比一般人靠谱,就是出于长期的训练。对于通过表情推断对方是否撒谎,普通人跟乱猜差不多,而专家准确率却可以达到 90%以上。 3.多余信息对于准确推断有害。 只把握核心信息,通常训练可以很好发挥直觉的作用。可很多情况我们都会受到多余信息的迷惑产生偏见,比如包装居然能影响产品口味,比如对于女性或者黑人的刻板印象影响对其音乐技能的评分。作为商家,可以利用这一点重视包装和广告的效用;作为评委,可以采纳幕布盲测去除偏见的影响。 最后,我特别留意了本书的封面设计是否让我眨眼之间对本书作出值得阅读的推断。答案是不大可能。虽然“不假思索的决断力”翻译得很准确,可是丧失了原题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的吸引力。(让我想到“比更大还更大”)反而是背后的中信出版社和 Malcolm 的名牌效应更能吸引读者。 眨眼之间读书心得 2 正如题目所昭示的那样,《眨眼之间》探讨的是人们做出的瞬间决断力。这本书的理念灌输过程非常精彩,格拉德威尔循序渐进,让读者首先认识到迅速推断的优越性,接着指出这种直觉的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规避其弱点,对我们的本能善加利用。这本书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以故事说故事,即在每一个佐证的观点的主要案例中,通过几个小事例进一步阐释主要案例,进而佐证观点。 格拉德威尔在序言中举了一系列艺术专家的例子,他们在面对一个仿造精致的赝品时如何通过直觉推断出真伪,从这个例子中,作者引入了瞬间推断的技能。但其中隐含了一个前提,看似直觉反应的两三秒间实际上集聚了这些专家长期以来浸淫于艺术作品的经验和能力,假如他们对艺术所知不多,所谓的瞬间推断也就是纯粹的碰运气。但关键的是,同样是行家的博物馆馆长和专家们却掉入了陷阱中,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