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_第1页
1/32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_第2页
2/32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_第3页
3/32
矛盾论读后感 3000 字(5 篇)矛盾论读后感 3000 字 第 1 篇: 斗争哲学产生于延安时代,我们不明白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艾思奇和陈伯达,还是艾思奇和陈伯达的哲学思想左右了毛泽东,总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来到延安后,与延安的哲学家一齐创立了了斗争哲学,《矛盾论》就是斗争哲学产生的标志。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能够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我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能够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此刻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误解列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证明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说: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进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①①转引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 173 页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列宁的这句话就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令人不解的是,毛泽东《矛盾论》里引述列宁上述话的同时见还引用了列宁的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却有着与上述的说法有着极为相反的意见: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重点号是引者加的)”列宁《哲学笔记》第 116――117 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年版列宁在那里明显地表达出“对立面”是“有条件”的意思,与上头的引述将对立面的斗争说成是无条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读者假如略微认真认真一点,就不难看出列宁的上述两段话表达的是两种不一样的意见:第一句话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列宁的第而句话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假如我们将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看成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会看到列宁两种矛盾的说法;假如我们看到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表达的是两个问题,我们也就不会怀疑列宁自相矛盾了。《矛盾论》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宁两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话,但却没有发现那里的矛盾。毛泽东是第一个这样引用列宁话的人,从 1937《矛盾论》发表到今日,几乎斗争哲学家们都在自...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