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_第1页
1/5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_第2页
2/5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_第3页
3/5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1 1949 年 8 月,19 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 年 8 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讨论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 4 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__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爱。“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 年 7 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 1964 年和 1965 年找到了 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 60 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 年 2 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_“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_“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 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 年 5 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 5 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 10 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 年秋天,几个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缅怀袁隆平院士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