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袁隆平先生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周,云南、青海两地地震,令无数人忧心;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21 名参赛选手遇难。但最让国人悲伤的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老先生先后与世长辞。今日,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我想借用新华网的题目,《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与大家一起怀念袁隆平老先生。 2024 年 5 月 22 日下午 1 点 07 分,我们尊敬的袁隆平老爷爷带着造福世界的梦想和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依恋,不幸与世长辞。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老百姓把袁隆平刻在自己的心里。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中华民族最深最痛刻骨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习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进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委托专人第一时间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并要求广阔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总书记也曾寄语青少年:“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制造”,号召青少年一代要向袁隆平爷爷学习。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西部的安江农校。在这里,为了让让粮食产量更高,他不断试验。于是,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 200 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假如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隆平偏要挑战不可能,因为他信任科学。为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认真观察,一遍又一遍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住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