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心得 《美的沉思》读后感读大学时,在恪蒙老师的影响下接触到蒋勋的一系列作品后来就沉迷其中不愿出来... 从蒋勋老师解读的《高棉的微笑》入“坑”,到《美的沉思》《吴哥之美》《破解梵高之美》《破解莫奈》《破解达文西之美》等等。一路读下来,如同闯入一片艺术森林,里面阳光和煦,雨露耀眼今年暑假又重读了一遍《美的沉思》,梳理了些许读后感如下: 本书中,蒋勋老师以美学的视角梳理了中国艺术脉络,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引导我们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直至找到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关于美和自由 “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关于中西方的美 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即使是绘画,也拘泥于固定规格的硬框形式。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在于移动视点,比如绘画与书法,中国传统绘画往往坚持忠于自然,卷轴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中国卷轴式绘画,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沉思造就美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关于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一观点,蒋勋老师的解释是:一朵花,能够在上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美”,“花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假如没有红色,不会吸引到蜜蜂来为它授粉;假如是一朵白色的花就得靠自己的香味!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到此处,联想到如今社会也很是恰当。 《美的沉思》这本书美的像诗,不像论述。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