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随笔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读后感拜读了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一书,李老师精辟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给我很深感触 这本书可以看作课改人的“新教育学”,是以李炳亭老师为代表的课改行者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本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老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这些文字是李老师和他的团队行动讨论的记录, 这种“教育学”,不是学院派的学术重构,更多的是基于课改实践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者的常识回归和方法论重塑。在这部书里,李老师借助“四新”重新阐释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 读完此书我的感受如下: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全书立意准确,总结到位。一开始在《高效课堂》概念解析章节,就率先提出: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制造、收获。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课改以来,说得最多的就是要老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作为老师,不是不知道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可是我们就像对待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心里有太多的不放心,这导致我们不敢放手,怕学生一节课完不成一定的练习量、怕自己的课堂不高效……说到底,还是我们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不透彻。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在失败中崛起,在失败中领悟,这种失败的经历远比我们老师填鸭式灌输给他们的强百倍。既如此那就让我们老师“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我的第二大感受是尊重差异、包容个体:在解释老师角色的三重意义中的第二大意义是这样描述的:老师是一个学习的开发者、对学生生长的开发要从差异出发、接受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准许差异。在这里作者用到了接受、尊重、包容、准许四个词语,一个“准许差异”让我的心彻底的释怀了,人与人之间本就有差异存在,我们怎能去要求全班的每个孩子都去考高分呢?就像我们怎能让五个手指伸出来一样长呢?有差异才是孩子、有差异才是正常的! 我的第三大感受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高效课堂不是“技术流”,而是符合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体系完备的“教育教学系统”。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李老师说“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