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随笔 《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季羡林先生是当代的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佛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只有自己深化了解,才能给学生传递最恰当的知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时,我翻阅清华大学校史,看到了我们未曾知道的一些故事,了解越多越肃然起敬。 1935 年,清华大学进行第一批德国交换讨论生的选拔,有季羡林、曹禺、张骏祥、田德望、李长植、乔冠华、任华、朱庆永等 18 人申请,最终只录用了季羡林、乔冠华、敦福堂三人。这些人清华最优秀的人才,能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更是不容易的。 季羡林的家境并不好,能够坚持读书,是经历了好些困难的。到德国留学,还是打败了一众优秀学子才取得的机会,他对学习的态度自然是珍惜而热爱的。 然而当时有很多人,家庭条件好的人都到德国留学,却并不是都像季羡林三人一样的学习态度。在《初抵柏林》中,季羡林写道:“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原因并不复杂。到德国来镀的是 24K 金,在中国社会上声誉卓著,是抢手货。所以有条件的中国青年趋之若鹜。……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国话。”这些人只图一个国外留学的美名,以此换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而这些人,没有什么求知的真心,白白浪费了绝好的学习机会。 现在的孩子们何尝不面临着一样的问题?社会衡量人的标准是财宝至上。学习也被拿来功利地衡量,是否有用?有什么用?你的知识值多少? “读书无用论”的横行之下,学习既不是唯一的出路,生活中又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的求知欲已不知道被消磨了多少。又如“文科无用”的观念,从何而来——挣不了大钱。 “学习”在现代社会是普遍缺失的。每当看到人人手中拿着手机沉迷其中,真如同宗教里面吸人心魄的“邪术”一般,就感觉到一种绚烂的荒芜。综艺、影视、娱乐、论坛,段子横行,所有的人都用这一样的句子、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还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学不会新兴的词句。这是网络的时代,是消费的时代,是娱乐至死的时代。 花花世界,令人沉醉,可是关上手机之后呢?只剩下疲乏的双眼,和转不动的大脑。学习的能力已经被人们丢弃了。 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对比现实。直让人感叹——太阳底下没有新奇事。 正是如此,越读下去越是让我感怀深刻——德国的老师们,严厉与严谨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我的老师们》一文中,季羡林引用这样一段话:“德国 19 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埃瓦尔德说过一句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