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阅读随笔 读书,寻灵魂共鸣,获人生乐趣上一次捧读纸质书还是洗完澡换洗床单后,摊在床上舒适的打开——人性的弱点。记得在学期伊始,写给领导自己的职业计划,眼下看来,真是“写给领导”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从互联网上接触太多的片化信息,反观自己的阅读变得越来越零碎。但作为老师来说,系统性的学习和对深度资料的吸收才可为教学保驾护航。远离嘈杂的网络环境,阅读能够让我们找到灵魂的安宁,获得思想的享受。 一位读者说,“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读到后来,便觉得比获得名利更重要的,是读书会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我自知自己从来不是一个文艺青年,希望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下面分享一位老师的(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老师)的阅读历程: 讲述抗战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抗日故事的《新儿女英雄传》,是我读的第一部小说。稍后同学好友给我带来了节奏舒缓、文笔细腻、意境隽美的外国文学《牛虻》,一种全新的文学表现样式进入我的视野。渐渐地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意境,读上了瘾,尤其是对那些走心的文字,不看睡不着,看了,更睡不着。自觉胸中天地小,书中乾坤大。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学期间人年轻,心气高,所谓胸怀锦绣、志寄高鸿,读书大多听从师者,内容基本属于“形而上”范畴,诸如文史哲和《傲慢与偏见》这些“高冷”的文学经典。说实话,这些书籍读来生僻,需要我们越过尘嚣浮华,沉淀内心,在昏昏沉沉中等待一个故事的结束,渐渐进入宿醉方醒的状态,觅得“理之全,论之彻”“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雅趣。起初不解先生用意,以为装点斯文。后经多年坚持,始知其于作文处有点石成金之妙,于做人处有行止而识羞耻之功。 诚然,任何“形而上”肯定无法脱离“形而下”的基础,文学也不例外。记得我当年阅读《平凡的世界》《夜与昼》时,就是这样的昏天黑地。从晨曦到正午,从傍晚到深夜,如痴如醉。不求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饥渴,只是快意。平实委婉而富有弹性的语言,上可达风骨、情怀扩展胸襟,提高境界;下可知借物抒怀,培育情致,浪漫有度,风格有体。 思接千载,心骛八极。阅读之光渗入,给我们带回曾经的岁月,亦抹上一缕缕诗意的光泽。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他的眼睛终于闭上了,而睫毛下流出一滴殷红的眼泪。”这是《山楂树之恋》的结局。信任所有同龄读者读到这里都会感到“往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