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专家孙维刚 案例人物简介: 孙维刚,1962 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即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那时,他风华正茂。当他正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太阳底下最光芒的事业"中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得这位堪称酷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受到了挫折,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打倒了林彪、"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孙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大展拳脚,开始了他的教改实验。这一实验从 1980 年到 1997年,历时三轮,共 18 年。伴随着累累教育硕果,荣誉也接踵而至,孙老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老师、北京市首批有突出奉献的专家,全国十大杰出老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五一劳动奖获得者,"1998 年 3 月,孙老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各级各类的个人荣誉称号外,孙维刚还被评为数学特级老师,中选为中国数学会会理事,首批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凝聚着他 37 年,特别是 18 年心血的著作?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也已问世,成为畅销书,一连印了好几版。 案例内容: 一、精心设计育人方案 在 30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孙维刚教过数学、物理、历史、音乐,还兼任蓝球、排球、乒乓球校队教练,更常干的是班主任,每一样他都干得精彩。80 年代初,孙维刚老师在总结以往经验与教训的根底上,制定了一个以德育为保障,以数学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方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孙维刚决定以 6 年为一个周期落实这个方案。 他精心准备了一年多,调查、讨论,终于心里有了底。1980 年秋季开学,他出任初一〔4〕班班主任,开始实施他的第一轮教改实验。他在数学这门课上进行着眼于培育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知识结构教学"。二十二中是普通学校,学生都是重点中学挑剩下的,可孙老师认为生源的差异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教育最讲究因人而异,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才。"结构教学"不光是方法,首先得有教材。他自己动手,一边教一边编写教材,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编写出了"结构教学"教材。三年过去了,当班里的 41 名少年步入青年时期的第一站,他们没有为"中考"去熬夜,没有被"题海"折磨得苦恼,但全部以优秀的成绩升入高中。孙老师的实验初步成功了。冬去春来又三年,孙老师的学生填平了与重点学校学生间的鸿沟:41 名学生参加高考,40 名上线,50%上了重点线!北京大学物理系 86 级新生名单有了孙老师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