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届高三二轮复习《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 6)重难点讲解专题一 公民道德建设1、关于道德 (1)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一词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一词。“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2)人们之所以重视道德,因为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和社会里,便和他人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欢乐和幸福处理不好就带来烦恼和痛苦。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法律、制度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而道德力量能管到法律所管不到的地方,它几乎无处不在,并长期起作用。 (3)道德调节和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核心是利益。主要表现在获取个人利益的时候,是否考虑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衡量评价一个人做一件事是否符合道德准则了。一个人如果首先维护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甚至为了这些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4)不同社会存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道德标准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应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道德与法的关系 (1)联系: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公民既要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也要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 (2)区别:首先,二者产生的时间与评价标准不同。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它的评价标准是人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而法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的,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其次,二者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而法律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施行。 第三,二者调节的范围不同。道德几乎涉及人的所有社会关系、所有行为;而法律调节范围要小得多,主要涉及那些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3、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德治与法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1)法治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法治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