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合剂\口服液)临床应用解析 补中益气丸的 13 种用途 药物组成 黄芪(蜜炙)280g,党参 84g,甘草(蜜炙)140g,白术 84g,当归 84g,升麻 84g,柴胡 84g,陈皮84g,生姜 28g,大枣 56g。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剂型及用法用量 大蜜丸,每丸重 9g。合剂,每瓶装 100 ml。口服液,每支装 10 ml。口服。大蜜丸,1 丸/次,2~3 次/日,浓缩丸,8~10 丸/次,3 次/日;合剂,lO~15 ml/次,3 次/日;口服液,10 ml/次,2~3 次/日。 临床应用 内伤发热 证属中气不足,阴火内生。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洪大,但按之虚软。 久泻 证属中气不足,水湿不化,下迫肠中。症见大便时溏时泻,经久不愈,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脱肛、子宫脱垂 证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常伴食少纳呆,食后脘闷不舒,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 眩晕 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症见时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白少神,饮食减少,身倦乏力,神疲懒言,便溏或下坠,舌质淡,脉无力。 气虚乏力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 应用鉴别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 与六君子丸的鉴别:两药同属甘温补气剂,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六君子丸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配伍半夏、茯苓等燥湿化痰药,适用于脾气虚兼湿证;而补中益气丸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为使,除补气健脾作用外,亦能升提下陷清阳。因此,补中益气丸更适宜于治疗中气不足所致诸病较重者,对脱肛、子宫脱垂等气虚下陷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 泄泻 ①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两药均可用于治疗慢性泄泻。参苓白术散所治之泄泻,证为脾胃虚弱夹湿,湿邪较为严重,故其泄泻主要强调便溏明显,且有纳呆、腹胀、胸膈满闷等症状;而补中益气丸所治之泄泻,证为中气不足,水湿不化,下迫肠中,以中气不足为主,故其泄泻主要强调了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愈,甚至脱肛,且全身中气不足之症状,如眩晕、低热、面色萎黄等比较明显。②与代温灸膏的鉴别:两药均为治疗内伤泄泻的常用方剂,代温灸膏为温灸之剂,可温经散寒,适用于阳气不足,虚寒内盛之证的泄泻。不似补中益气丸所治之泄泻,虽亦为脾气不健,但偏重于气陷,却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