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探究教学”的误区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我们发现了在经历探究活动中学生身上焕发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质。探究教学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老师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内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使活动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习惯。但有不少老师对探究教学认识有偏差,致使课堂中的探究教学泛化、教学行为变形。 笔者在一次“深化课程改革汇课活动”中接触了这样一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老师:小朋友,怎样记“树”字? 学生 1:树,左中右结构,左边“木”字旁,中间“又”字,右边一个“寸”字,合起来就是“树”字。 老师:还有其它记忆方法吗? 学生 2:树,“村”字中间放个“又”字,合起来就是“树”字。 老师:真聪慧,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 学生 3:树,左边是“权”字,右边是“寸”,合起来是“树”字。 老师:很好,还有其它记忆方法吗? 学生 4:树,左边是“松”字去掉“公”,右边是“对”字,合起来是“树”字。 老师:不错,还有其它记忆方法吗? 学生 5:树,右边是“林”字半边,右边是“对”字,合起来是“树”字。 老师:了不起,还有其它记忆方法吗? 学生 6:树,左边是“机”字去掉“几”,右边是“对”字,合起来是“树”字。 老师:太好了,还有其它记忆方法吗? 学生 7:树,左边是“村”字去掉“寸”,右边是“过”字去掉“走之底”,合起来是“树”字。 老师:真聪慧,还有其它记忆方法吗? …… 从课堂教学看,老师采纳了“探究教学”的教法,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加了探究,并且也有对生字字形结构分析的成果,但这种“发现”、“探究”有价值吗?对学生识记生字有帮助吗? 笔者认为,小学生不同于成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一般不可能自觉地学习,他们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是幼稚的,是漫无目的的。不同的学生学习行动和学习策略是不同的,有些学生主要是视觉学习者,有些学生是听觉学习者,有些学生则是触觉学习者。有些学生的学习偏重印刷文字的,通过读书会轻而易举地学习;有些学生是“群体相互影响”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影响时会学的最好。他们开展探究活动,需要老师的精心、有效的引导。问题的方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老师对教学任务要心中有数,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要沿着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否则学生的探究就迷失了方向。不难看出上述教学中老师为了...